“桥墩基础浇筑顺利吗?”阮晴忽然开口,声音在安静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挺顺利的,比预期快。”唐逸回答,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说,“就是……在县里听到些关于当年的闲话。”
阮晴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没有看他,只是淡淡地说:“闲话终归是闲话。工程顺利就好。你现在是项目负责人,盯着眼前的事最重要。”
唐逸听出了她话里的告诫意味,点了点头:“我明白。”
走到楼梯口,要分开了。阮晴停下脚步,转过头看着唐逸,目光深邃,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道:“注意安全。”然后转身下了楼。
唐逸站在原地,回味着那三个字——“注意安全”。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提醒。他感觉到,阮晴知道他在查什么,并且为之担忧。
几天后,青龙嘴大桥项目联合监督小组召开月度例会。
会议在市政协的一间小会议室举行,由政协秘书长李主任主持,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以及几位受邀的专家和群众代表参加。
唐逸和阮晴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审议了上个月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报告和资金使用情况。各方汇报都显示项目进展顺利,符合预期。
但在讨论到下一阶段,特别是涉及桥墩核心加固的关键工序时,一位被邀请来的老桥梁专家,头发花白的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根据施工方案,下周就要开始对三号桥墩,也就是当年坍塌最严重的那段基础,进行高压注浆加固。”
“这个工艺对材料配比和压力控制要求极高,我仔细看了送审的参数,觉得这个压力上限值,是不是有点过于冒险了?万一控制不好,对原有脆弱结构造成二次破坏怎么办?”
交通局的项目经理赶紧解释:“张教授,这个参数是经过反复模拟测算的,也参考了国内类似成功案例……”
“案例是案例,每个桥的情况都不一样!”张教授语气严肃。
“青龙嘴大桥的老基础情况复杂,当年的事故调查报告又不完整,我们必须更加谨慎!”
“我建议,这个压力值至少下调百分之十五,宁可慢一点,也要确保绝对安全!”
会议室里出现了一阵小声议论。下调参数意味着工期可能延长,成本也会增加。交通局和施工方的人面露难色。
唐逸沉吟着,没有立刻表态。他理解张教授的担忧,安全确实是第一位的。但他也清楚,工期和预算压力很大,杜维民那边正盯着任何可能出现的拖延。
这时,坐在主位一直安静聆听的阮晴,轻轻叩了下桌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