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上的内容,比那商人口中所说的,更加触目惊心。
琅琊郡郡试录取的百名考生中,六十三人与诸葛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而卷宗的后半部分,更是列举了其他几个郡的情况。
譬如凌仓的故乡淮阳郡。
凌氏一族及其附庸,占据了二十七个名额。
譬如李伯智的家乡历阳郡,李氏虽非大族。
但与他沾亲带故的几家,也出了七八个上榜的。
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那些最早追随赵锋,或者在地方上颇有声望的家族,在此次科举中,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卷宗的最后。
附上了几份琅琊郡考生的答卷影印本。
字迹工整,引经据典,策论部分更是对朝廷的新政理解得极为透彻。
尤其是理科的答卷,那些复杂的算学和格物题目。
解法清晰,思路严谨。
没有舞弊,没有泄题。
他们,就是靠着硬实力考上的。
赵锋将卷宗重重地摔在龙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都看看吧。”
他抬起头,目光如刀,扫过下方的李伯智和夏侯昱。
“两位爱卿,有何高见?”
李伯智躬身拾起卷宗,仔细看过后,发出一声长叹。
“陛下,此事。。。。。。臣以为,无解。”
他苦涩地说道:“科举的流程,由臣与礼部诸公亲自制定,层层把关,断无泄题的可能。问题就出在。。。。。。先机。”
“如诸葛氏这般,早在陛下初定九江郡时,便举族来投。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陛下您对新学的重视,提前一两年便开始让族中子弟转学格物、算学之道。而天下的寒门士子,却是在三个月前,朝廷颁布科举令时,才仓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