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人读到它的时候,会觉得我不是个胆小鬼。
最后一笔落下,整页纸忽然泛起柔和的荧光,边缘卷曲成蝶形,轻轻脱离笔记本,振翅飞向高处的通风口。
由香知道,这是系统自主启动了“心语迁徙”
协议??当一段文字承载足够纯粹的情感波动,它就会脱离物理载体,进入共感网络的流动层,去寻找最需要它的人。
三天后,在北海道一所乡村小学的心理咨询室里,一名五年级女孩正蜷缩在角落,拒绝与任何人交流。
她已经一个月没开口说话了,老师和心理医生束手无策。
她的父母离异,父亲酗酒,她在一次争吵中被打伤耳朵,从此封闭了自己。
那天午后,阳光斜照进房间,一片蝶形光纸无声地从窗缝飘入,轻轻落在她膝上。
她本能地伸手拂开,却发现那“纸”
并未落地,反而贴附在她掌心,缓缓展开内容。
她看不懂字,但她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度,像小时候母亲哄她入睡时的手心。
她怔住了。
下一秒,泪水汹涌而出。
她颤抖着拿起铅笔,在墙上写下第一句话:
>“我还记得妈妈唱的歌。”
这句话被教室里的智能黑板捕捉到,瞬间上传至教育共感网。
七分钟后,东京一位退休音乐教师家中,老式收音机突然自行开启,播放起一首几十年前的童谣。
老人听着听着,泪流满面??那是她女儿五岁时最爱的歌,而女儿已在十年前因病去世。
“原来你还记得啊……”
她喃喃道,将录音上传,并附上一句留言:
>“这首歌的名字叫《蒲公英的约定》,送给那个不敢说话的孩子。”
这条信息顺着数据河流奔涌而下,最终汇入健太所在学校的晨间广播系统。
那天早上,全校师生听见了一段陌生却温暖的旋律,以及一位老人温柔的声音:“孩子,世界不会因为你脆弱而抛弃你,恰恰相反??正是你的脆弱,让我们学会了温柔。”
健太趴在课桌上哭了。
同桌悄悄递来一张纸巾,上面画着一只小鸟展翅飞向太阳。
与此同时,千夏正站在弘树纪念馆的中央庭院里,望着那株由木片重生的幼苗。
它已长至一人高,叶片呈半透明状,脉络中流淌着淡金色的光流。
每当有人在馆内写下真诚的话语,它的枝条便会微微晃动,仿佛在回应。
一名少女站在树前,手中捧着一本烧焦边缘的日记本。
她是广岛核爆幸存者的孙女,多年来一直无法原谅祖父口中“战争也是无奈”
的辩解。
昨晚,她梦见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在废墟中跪着为一名死去的孩子合上双眼,嘴里反复说着:“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开枪……”
醒来后,她来到这里,将日记本放在树根旁,轻声说:“爷爷,也许你不是凶手,但也从来不是无辜者。
我不原谅过去,但我愿意试着理解你当时的恐惧。”
话音刚落,一片叶子悄然脱落,旋转着落在她肩头。
叶面浮现一行小字:
>“他也曾是个害怕黑暗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