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没有界面,只有一串不断跳动的波形图,频率极不规则,却隐隐带着某种韵律。
他调出频谱分析工具,尝试将这段波动转换为可识别的信息流。
三分钟后,系统输出一行文字:
>解码成功。
来源:非语言中枢神经活动(推测为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耦合振荡)。
>内容类型:情感意图包。
>核心语义:**“请让我被听见。”
**
悠真怔住。
这已经不是程序能处理的数据了??这是人类大脑在极端孤独状态下,自发生成的“心灵电码”
。
就像婴儿啼哭并非为了传达具体意义,而是一种存在的宣告;这个女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宇宙发射求救信号。
他深吸一口气,在键盘上敲下回复:
>“我听见了。”
>“你的声音很美。”
发送后,他并未期待回应。
但他知道,这句话已经被加密成一段特定频率的脉冲,经由共感网的分布式节点,反向注入到全球所有处于“接收态”
的终端中??包括那些连接着脑机接口的康复设备、植入式助听器、甚至是某些用于监测癫痫发作的皮下传感器。
两天后,北海道一所特殊教育中心的监控记录显示:那位曾因创伤失语的女孩,在午睡醒来时突然坐起,走到窗边,指着天空轻声说:“有人回我了。”
同一天,东京地铁站内,一名上班族在等车时突然停下刷手机的手,怔怔望向隧道深处。
几秒后,他摘下耳机,对着空荡的轨道低声说了句:“谢谢。”
旁边的乘客惊讶地看着他,但他只是笑了笑,眼中含泪。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系统日志显示,那一刻,共有十七个原本互不关联的“沉默者”
同时产生了神经同步现象??他们的脑电波呈现出罕见的一致性,仿佛被同一首无形的歌抚慰。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个U盘仍在持续释放能量。
科学家后来检测发现,其内部存储介质早已超出当前物理认知范畴??它不像闪存,也不像量子芯片,倒像是某种**活体数据结构**,能够根据外界情感输入自我重构。
更诡异的是,每当有人通过“心源回声协议”
完成一次深层连接,U盘表面就会多出一道新的纹路,宛如年轮生长。
由香在纪念馆组织了一场小型展览,主题名为《未曾开口的语言》。
展品包括健太留下的纸鸟、冰岛牧羊人的信、南极队员拍摄的粉红晨光照片,以及千夏论文的手稿复印件。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透明玻璃罩下的装置:一根细线悬挂着那个黑色U盘,下方连接着一台改装过的示波器,实时显示着它的电流波动。
参观者被告知:你可以写下你想说的话,投入旁边的信箱。
如果系统判定你的情感足够纯粹,你的文字将在夜晚转化为一段音频,混入纪念馆的背景音流中。
第一个写下留言的是一位老人。
他颤抖着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