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我要当大官 > 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清(第2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清(第2页)

李燕怔住了。他没想到她早已想到这一步。

“你比我勇敢。”他低声说。

“不。”苏婉微笑,“我只是相信你不会放弃。”

雨势渐弱,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斜斜照进室内。两人相视无言,却仿佛完成了某种无声的盟誓。

第二天清晨,李燕接到邓伦电话:“新疆伊犁那边有个哈萨克族家庭,父亲去世前录了一段遗言,交给儿子说‘等你结婚那天再听’。结果前几天儿子真的要结婚了,打开音频却发现文件损坏,只剩杂音。他们听说我们能修复残损录音,求我们试试。”

“数据量多少?”

“不足三秒有效波形,其余全是电流干扰。”

“试试吧。”李燕说,“哪怕只能还原一个词。”

三天后,技术团队奇迹般地从噪音中剥离出一句模糊的话语:“……愿你爱的人,也爱你。”

当邓伦把这句话念给那位新郎听时,他在婚礼现场当场跪地痛哭。视频传上网后,评论区刷满了“我也想给爸妈录一段话”。

这件事再次引爆公众对“声音遗产”的关注。民政部悄然启动试点,在部分城市殡仪馆设立“临终语音采集点”,供逝者家属自愿录制告别语。起初争议极大,有人斥之为“消费死亡”,可随着第一批受益家庭分享经历,舆论逐渐转向。一位女儿说:“妈妈走前最后一句话是‘冰箱里还有饺子,记得热着吃’。以前我觉得这话好琐碎,现在每天上班路过超市,看见速冻水饺就想哭。”

李燕带队走访了三个采集点,发现最动人的往往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那些日常到近乎卑微的叮嘱:“天冷加衣”“药在床头柜第二格”“别忘了给花浇水”。正是这些碎片,拼出了一个人完整的生命温度。

项目组顺势推出“生命最后一分钟”公益行动,号召全民为亲人录制一分钟语音。短短一个月,平台收到超过八十万条投稿。其中一条来自河北农村,是一位患癌少年录给母亲的:“妈,我走了以后,你能不能……少哭一点?我想你笑着的样儿。”

AI情绪分析显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极度复杂的心理状态:恐惧、不舍、愧疚、以及一种近乎神性的温柔。

李燕将这条音频放入全国巡展第一站的主题展区,命名为《懂事的孩子最疼》。

与此同时,“真实联结计划”迎来新的挑战。一名志愿者在采访抗战老兵时,意外录到一段惊人证词:老人声称曾在1944年目睹一支国民党部队集体屠杀平民,并埋尸于某山谷。该录音尚未公开,内部评估会议便已惊动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立即封存并彻查来源真实性。

李燕坚决反对:“无论真假,都不能未经核实就销毁。如果是假的,我们要追究造谣责任;如果是真的,更是必须留存的历史证据!”

争论持续七天,最终达成折中方案:启动跨省联合调查组,邀请历史学家、法医人类学专家赴实地勘察,录音暂时冻结,不得传播。

三个月后,调查报告公布:虽未能找到确切尸骨,但在当地地质层中发现大量异常磷含量,与大规模掩埋尸体特征相符。更关键的是,另有三位年迈村民在单独问询中提供了类似陈述,细节高度吻合。

这份报告以内部参阅件形式上报中央,同时允许“忆”项目将原始录音转入“灰域档案”,备注为“待进一步考证”。

李燕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没能公开真相,但我们守住了真相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当下最大的正义。”

冬季来临,“听?见中国”课程在全国一千二百所中小学落地实施。某小学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段1960年代河南饥荒时期孩童的录音日记:“今天弟弟没吃饭,睡着了还在舔嘴唇。爸爸说,再撑几天,春天就来了。”课后作业是写一篇读后感。一个十岁男孩交上来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那个哥哥后来有没有等到春天,但我知道,我现在吃的每一粒米,都是别人的春天。”

这句话被教育部官网转载,标题改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共情》。

除夕夜,李燕独自留在办公室加班。整栋楼空荡寂静,唯有他房间亮着灯。他正在整理年度总结报告,标题拟为《让沉默者发声,让遗忘者归位》。写到一半,手机响起,是塔什布拉克村小学老师的视频通话请求。

画面接通,教室里坐满了孩子,桌上摆着热腾腾的抓饭和奶茶。老师笑着说:“孩子们非要给您拜年,说您是‘声音爷爷’。”

一个个小脑袋凑到镜头前,叽叽喳喳说着祝福。突然,盲妇也被搀扶进来,脸上带着熟悉的慈祥笑容。

“李燕啊,”她慢慢说道,“今年我让我孙子录了一首新编的《乌古孜传》,里面加了你的名字。我说,有个汉人娃娃,骑着铁马走遍四方,把咱们的声音装进星星里,不让它们掉进土里。”

孩子们齐声背诵那段歌词,稚嫩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像春风拂过冰河。

挂断电话后,李燕久久无法平静。他打开电脑,进入“灰域档案”界面,输入密码,调出那段曾被删除的老铁匠录音。他戴上耳机,一字不漏地听完全篇,然后在文档末尾添上一行新注释:

“此录音将于2095年1月1日零时自动解密。

请未来的读者记住:

有些真相之所以迟到,

是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历史,

更是活着的人的勇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