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正是今日,宋濂所撰写的孔希学和朱闲论学的文章。
他还不忘加上了朱闲的那副千古绝对。
在和朱元璋返京的途中,他就命人将方孝孺叫了回来。
此刻,朱闲看着眉头紧锁,时而沉思的方孝孺,轻笑着问道:“怎么样?”
这篇文章,不过才几千字。
放在平时,方孝孺一目十行,很快就能看完。
但这次,他却是整整看了小半个时辰。
听到宋濂询问,他才轻叹了一声,缓缓抬起头,表情复杂的说道:“弟子没想到,朱闲上次和我论学时,居然是尚未使出全力。。。。。。”
“我,的确是远不及他。”
宋濂闻言,不仅没有安慰,反倒露出满意的表情:“看来你做教书先生的这段日子里,的确是大有长进,学会反思自己了。”
“呵呵,如果看见这篇文章,弟子还刚愎自用,那才是真正的无知了。”
方孝孺苦笑着摇了摇头:“弟子从这文章里,不难看出,朱闲的文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备,起码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儒了。”
“甚至夸张点说。。。。。。就是成为朱子等圣人,也极有可能。就是他那性子,如果一直懒散懈怠的话,恐怕就是儒学的损失了。”
方孝孺说着,表情愈发复杂起来。
这朱闲的学问功底简直太深厚了。
他不光完善了程朱理学的不足,还推陈出新,创造了自己的体系。
并且他还有当今圣上的支持!
以后好好研究,将其传遍天下,恐怕真能成圣!
但是。。。。。。
朱闲的性子,属实是太懒散了。
简直让方孝孺爱恨交加。
爱的是,朱闲的懒散,让自己萌生了追上他的希望。
但是,恨得也是这份懒散,使得如此珍贵的儒学学问,都没能编撰成书,推广天下。
若非自己和孔希学,拉着他论学,恐怕他这辈子都不会提起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