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曼德勒合围战——缅甸心脏的拉锯
1951年5月22日,苏然的指挥部从清迈前移至泰国湄索,距离缅甸曼德勒仅300公里。作战地图上,北路、中路、西路集群的红色箭头己在曼德勒外围形成半包围圈,新增的10个师(第121-130师)编入中路集群,总兵力达130个师。情报显示,英军在曼德勒集结了8个师和3个缅甸伪军师,依托伊洛瓦底江、曼德勒山和城内古建筑构筑了三层防御圈,甚至炸毁了通往市区的桥梁,妄图将曼德勒变成“血肉磨坊”。
“传令各集群,”苏然对着电台沉稳下令,“北路集群沿曼德勒山北麓迂回,切断英军向密支那的退路;中路集群在伊洛瓦底江架设浮桥,主攻市区南部;西路集群从若开邦调派20个师,沿铁路东进,封堵城西通道。五日内完成合围,十日之内必须拿下曼德勒。”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曼德勒皇宫——那里是英军指挥部所在地,“告诉前线,古建筑能保则保,尽量用精确炮火拔除火力点。”
北路集群:曼德勒山凿路战(第1-40师+休整后第1-10师)
目标任务:五日内攻占曼德勒山主峰,控制俯瞰市区的制高点,切断英军北逃密支那的公路。
5月22日·山道爆破
曼德勒山海拔236米,英军在盘山公路上设置了17处路障,最险要的“鹰嘴崖”被炸毁半边山体,仅留一条宽不足一米的栈道。北路集群第5师的工兵连带着炸药上山,在岩壁上凿孔埋药——这里的岩石坚硬如铁,战士们轮着用钢钎凿,手掌磨出血泡就裹上布条继续干。
傍晚时分,第一声爆破响起,鹰嘴崖的碎石滚落山谷,烟尘弥漫中,一条临时通道被炸开。战士们背着步枪攀爬而上,英军从山顶扔下滚石,一名叫陈石头的新兵被砸中腿部,他咬着牙拖起炸药包,匍匐到英军碉堡下拉燃引线,与碉堡同归于尽。至午夜,先锋部队终于登上半山腰,用机枪压制住山顶火力。
5月24日·寺庙争夺战
曼德勒山的“千佛塔”群是英军的核心阵地,每座佛塔都被改造成火力点,塔基藏着弹药库。第15师没有首接炮击,而是派小分队从塔后狭窄的石阶偷袭——这些石阶是僧侣平日礼佛的通道,英军并未设防。
战士们猫着腰在石阶上移动,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晃动,突然,塔顶传来枪响,一名战士中弹滚落石阶。班长立刻下令:“扔烟雾弹!”橙红色烟雾弥漫中,战士们冲进最近的佛塔,与英军在塔内展开肉搏。佛像前的铜铃被撞得叮当乱响,子弹擦过佛像金身,留下深深的弹痕,战士们见状,特意绕开佛像射击,最终用手榴弹炸毁了塔内的机枪巢。
5月26日·主峰攻坚
主峰上的英军指挥部设在一座百年古寺内,寺墙厚达两米,配备了两门反坦克炮。北路集群调来150mm榴弹炮,苏然特意电令:“炮击寺庙外围的碉堡,不准首接轰击主殿。”炮弹精准摧毁了寺外的火力点,战士们架着云梯翻墙而入,与英军在寺内的回廊展开巷战。
一名英军军官躲在藏经阁里负隅顽抗,战士们没有强攻,而是喊话劝降:“你们的退路己被切断,抵抗毫无意义!”最终,这名军官举着佩剑走出藏经阁——剑上没有沾血,他说:“你们保护经书的样子,比我们更懂这座寺庙的意义。”至当日黄昏,曼德勒山主峰被完全占领,战士们在山顶升起旗帜,整个曼德勒市区尽收眼底。
中路集群:伊洛瓦底江浮桥战(第41-90师+新增第121-130师)
目标任务:三日内架设三座浮桥,突破英军江防,攻占曼德勒南部市区。
5月22日·江面架桥
伊洛瓦底江在曼德勒段宽约800米,水流湍急,英军在江底布设了水雷,两岸的暗堡配备了重机枪。中路集群调来30艘冲锋舟,每艘舟上载着浮桥构件,清晨发起强渡。
工兵们在枪林弹雨中拼装浮桥,冲锋舟被流弹击中,一名工兵掉进江里,战友们伸手去拉,却被急流冲开。至中午,第一座浮桥刚架到江心,英军突然引爆水下的连环雷,浮桥被炸断,十几名战士落入水中。苏然接到战报后,立刻调派扫雷艇清理江面,同时让炮兵对两岸暗堡进行饱和打击,掩护工兵重新架桥。
5月24日·桥头堡拉锯
第二座浮桥终于贯通,第50师率先冲过江面,在南岸建立桥头堡。英军调集坦克反扑,战士们用反坦克炮还击,炮弹击中坦克履带,使其瘫痪在桥头。双方在桥头堡周围展开反复争夺,阵地三次易手,战士们用刺刀和手榴弹击退了英军的七次冲锋,阵地上的尸体堆到了膝盖高,血水顺着江水流淌,染红了江面。
一名叫李大河的炮手,在炮架被炸坏后,抱着炸药包冲向英军坦克,与坦克同归于尽。他的战友们发疯般冲向英军,喊着“为大河报仇”,最终将英军赶回市区。至当日深夜,桥头堡终于稳固,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过江,向市区推进。
5月27日·市区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