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突然发出蜂鸣,张叙舟盯着屏幕上乱码般的参数,指腹在银簪上磨出红痕。β星质量、黑洞引力常数、0。3光年容错值……这些从祖父日记里抠出来的“宇宙碎片”,像散落在地的拼图,怎么也拼不成能让星图校准的公式。护江力在133723原地踏步,金人胸口的“算符”正渗出白雾,把屏幕上的参数晕成一片模糊——就像祖父常说的“心不静,数不清”。
“缺个‘道源能系数’。”汝小月突然按住他敲键盘的手,眼底的黑沙正与日记共振,“我爷爷的罗盘上刻着‘七三为枢’,说天地间的数,都绕着73转。”她指尖划过银簪,簪身突然亮起,映出祖父日记里被忽略的批注:“β星旋臂每73年收缩一次,恰合道源能脉动周期。”
张叙舟的记忆突然被拉回1988年的夏夜。祖父用竹筷在院里的水泥地上画公式,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你看这数,73是活的,能把死星轨算活”。那时他不懂,此刻看着屏幕上β星的观测数据,突然明白祖父说的“活”——是让公式带着地球的“气”,就像给机器上润滑油,不然再精密的齿轮也转不动。
“全球征解!”张叙舟突然在护江APP上线“公式验证大赛”,把己知参数抛给网友,“谁能让这堆数乖乖听话,α通道就有谁的一份功。”消息发出半小时,后台就涌进5000份邮件,MIT物理系的团队用“道源能波动方程”套入参数,得出的结果让实验室炸了锅:
E=73×(β星质量黑洞引力)^0。3
“73!”老陈把眼镜都惊掉了,这个常数正好是祖父日记的总页数、暗星云收缩周期、甚至符纹菌的繁殖代数,“这不是巧合,是祖父埋的‘天地密码’!”
银簪在这时突然刺入张叙舟的指尖,血珠滴在日记上的瞬间,簪身炸开成无数光点,在空中拼出流动的公式。每个符号都在发光,73的位置跳得最欢,像颗调皮的星。当张叙舟用“道源指”在空中临摹时,指尖的金纹突然活了过来,顺着公式的弧线蔓延,在掌心织成β星旋臂的形状——他的能力,竟在这一刻解锁了“跨星参数调用”。
善念值的进度条像被点燃的引线,55。8亿→56。0亿→56。2亿。MIT团队的首播画面里,公式代入星图的瞬间,补偿轨迹突然变得服帖,像被驯服的野马,顺着黑洞的引力曲线稳稳拐向β星。弹幕里的“666”刷成了银河,有人发现公式里的“0。3次方”,正好是祖父量尺上“预留0。3寸”的数学表达——原来老木匠的“留余”,和宇宙的“容错”,本就是一回事。
就在这时,青铜鱼突然从陈列柜里跃出,悬浮在量子计算机上方。鱼鳞片片张开,正好与银簪的光点组成“运算阵”,实时输出补偿值。当第一组精确到0。01光年的结果弹出时,护江力猛地窜升100点——133723→133823,金人的“算符”彻底亮起,在墙上投射出α通道的三维模拟图,飞船的航线平滑得像缎子。
“误差0。1光年!”小林的尖叫差点震碎玻璃,他放大β星的细节,发现旋臂上的“拐点”,正好对着祖父1973年标记的“陨石坠落点”。张叙舟抓起银簪冲向观测台,望远镜里的β星,此刻正像祖父说的那样“眨眼睛”,每眨一下,就与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一分。
观战区里,王栓柱发来了段视频。他用扁担在晒谷场比划公式,“这不就是我挑麦子过独木桥嘛,73是桥长,0。3是脚底下的晃悠劲”。这段朴素的解释被顶上热评,善念值在56。4亿稳住了,像块沉甸甸的金砖。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张叙舟把公式刻在金人基座上,银簪和青铜鱼组成的“运算阵”还在嗡嗡作响,实时更新着β星的参数。他摸着掌心的旋臂金纹,突然想给祖父写封信:您埋的数,我们接住了,它们带着地球的心跳,正往α星系跑呢。
墙角的恒温箱里,符纹菌正围着陨石碎片狂欢,它们的代谢物在培养基上拼出的,正是那个神奇的公式。而公式末尾,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号,像在说“还差最后一把火”——张叙舟知道,这把火,藏在β星即将爆发的耀斑里,藏在祖父没说完的话里,更藏在每个等着通道开通的人心里。
护江力最终停在133943(+220点),屏幕上的补偿轨迹稳定得像画上去的。张叙舟望着窗外的星空,突然觉得那些星不再是冰冷的光点,它们在对他眨眼睛,像祖父,像王栓柱,像每个在公式里留下温度的人。
银簪在这时轻轻颤动,簪身映出的α通道入口,正慢慢亮起微光。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岷江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