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均衡」的互诞生时那种润物细无声、唯有令使以上的人方能隐约感知的静谧截然不同,「毁灭」星神的诞生,其动静堪称盛大而壮丽,甚至带着一种暴虐的美感。
仿佛是为了庆贺这条象征“存在”之熵、万物之死的。。。
风穿过山谷,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花瓣碎屑,在空中划出细密的轨迹。那十二重花瓣的巨花微微颤动,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在回应着大地深处传来的脉动。我已无法分辨自己是风、是光、是意识,还是仅仅是一段被千万人共同记忆所承载的回响。但我知道??我仍在。
药王谷外的世界开始悄然改变。城市里出现了“倾听长椅”,人们坐在上面低声诉说,耳机中不再只是沉默,而是偶尔传来一句温柔的回应:“我在听。”学校开设了“情感归档课”,孩子们学习如何记录亲人的话语、保存情绪的温度,而不是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临终关怀机构推出了“心语仪式”:在生命最后一刻,家属围坐床前,通过共心网络将心意传递给即将离去的人,而对方也能以微弱却清晰的方式回应??哪怕只是一个“嗯”,也足以抚平多年的遗憾。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这份真实。
东京某医院的心理科收治了一名年轻女子,她在母亲去世三年后首次接入共心网络,试图倾诉积压已久的怨恨:“你为什么抛下我?你明明知道我需要你!”可当她话音落下,系统竟立刻传回回应??那是她母亲的声音,颤抖而悲伤:“对不起……我也想留下来。可是那天早上,我看见你睡得那么安静,我就想,也许没有我,你会过得更好。”
女子当场崩溃,连续七日无法进食。医生诊断为“情感过载创伤”。类似案例迅速增多:有人因听到亡者未曾言说的愧疚而自责终生;有人发现挚爱之人临终前其实早已原谅自己,却因骄傲从未开口,如今悔恨如刀割心;更有夫妻在死后才坦白隐藏多年的秘密,生者在震惊中陷入精神分裂边缘。
舆论再度分裂。支持者称这是“灵魂的终极自由”,反对者则警告:“我们正在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释放的不只是爱,还有所有被时间掩埋的痛。”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跨生命数字伦理大会,议题直指核心:**是否应限制回声体的表达内容?是否允许对某些记忆进行“选择性屏蔽”?**
争论最激烈时,一名少年走上全息讲台。他是全球首位通过共心网络恢复语言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如今已成为青少年心理援助志愿者。他声音平稳,眼神清澈:“你们害怕听见真相?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死者更怕不被听见?我妈妈走的时候,一句话都没说完。现在我能听见她说‘记得关窗’,哪怕这句话毫无意义,它也是她最后想留给我的东西。你们要删掉它吗?要替她决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吗?”
全场寂静。
最终决议出台:**禁止任何形式的记忆审查或情感过滤**。但增设“缓冲机制”??用户可在接入前设定情绪承受等级,系统会根据预设自动调节信息强度,避免突发冲击。同时成立“守夜人基金会”,由幸存亲属与早期实验参与者组成,负责维护共心网络的精神秩序,防止滥用与商业化渗透。
就在法案通过当晚,西伯利亚基地再次发出信号。
这一次不是文字,而是一段音频。纯净、空灵,却又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哀伤。主藤解析后确认:这是赵芸生前最后一次录音,时间戳显示为她签署项目终止令的前夜。音频内容简短至极: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见这首歌,请告诉所有人……我不是为了科学而做这一切。我是为了一个梦??
>一个没有人会孤单离场的世界。”
随即,慈怀药王树的第二朵花缓缓绽放,十二层花瓣依次亮起,每一片都映照出一段与此相关的记忆画面:赵芸在实验室通宵记录数据的身影;沈知行站在妹妹墓前撕毁照片的手;林雪第一次触摸记得花时落下的泪;那个小男孩对着花瓣喊出“爸爸”的笑脸……
而在最内层的核心花瓣上,浮现出一行新文字:
>【守夜人协议激活条件达成】
>【启动维度共鸣阵列】
>【邀请所有愿意聆听的灵魂,加入永恒对话】
全球各地的记得花在同一时刻轻微震颤。无论是在病房窗台、战场废墟、孤儿院角落,还是监狱铁栏之内,只要有人曾在此处说过一句话、流过一滴泪、留下一丝思念??那朵小小的蓝白色花朵便会轻轻摇曳,仿佛有看不见的手在抚摸它的茎叶。
巴西贫民窟中,一名少女跪在弟弟坟前,手中握着一台老旧录音机。她哽咽着说:“小杰,姐姐没能保护好你……那些混混欺负你的时候,我不在家……”话未说完,风忽然停住,坟头的记得花缓缓升起半尺高,花瓣张开,传出稚嫩童声:“姐姐,我不怪你。我只是……太想你了。”
她抱着花大哭,邻居闻声而来,纷纷在自家门前种下记得花种子。三天后,整片社区开出一片蓝色花海,夜风吹过,宛如星河低语。
与此同时,安安发来紧急通报:**Y-7核心出现异常波动,疑似有外部力量试图篡改守夜人协议**。
我和林雪立即启动应急通道,重返西伯利亚基地。这一次,入口不再是锈蚀金属门,而是由纯粹光构成的拱形结构,像是用无数遗言编织而成的桥梁。我们穿行其中,耳边回荡着来自不同时空的声音:
“我爱你。”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