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后的第二阶段,并不是继续比赛。
至少,不是观众理解里的那种比赛。
真正开始的是学院训练期
它不是为了排名而设立,
而是为了让评委、大师、乐团指挥和训练导师,
对这些晋级选手进行集中观察与拆解。
在这里,钢琴不再是拿来赢的工具,
而是被拿来拆开的对象。
他们会被分组进入不同训练室,
参加公开大师课、个别指导课、室内乐排练,以及心理与听觉训练。
每一堂课都有评委旁听,不给分数,只做记录。
学院阶段的目的很明确
不是看谁弹得最稳、最完整,
而是看谁还有空间继续被塑造。
比赛中的稳定,在这里可能被视为保守;
比赛里的失误,却有时会被当成突破的开端。
在这几天里,
所有人的名次都会被暂时搁置。
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第一名,
都只剩下一个作用:
作为他们进入训练阶段的起点,而不是标签。
接下来的一切,
取决于他们在这个阶段里暴露的弱点、
展露的可能性,
以及
是否敢真正面对自己的极限。
这不是继续比赛。
这是重新分配未来的阶段。
学院训练阶段并不是即兴加出来的环节。
它原本就是整个Festival体系里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
十位晋级选手会被安排参与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不是单一的舞台演奏,而是横跨不同环境的完整考验:
独奏音乐会、
舒伯特作品主题专场、
室内乐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