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也点过头,算是擦肩而过的那种认识。
他走向舞台中央,
动作很稳,也很轻。
从背影能看出训练的痕迹,
沉着、克制、线条严谨。
观众席渐渐安静下来。
那种安静不是突然的,
而像水被慢慢压住。
选手坐下,调整琴凳。
灯光落在他身上,打出冷白的边。
第一位选手坐定后,
后台有人把节目单递给了等待的选手们。
江临舟低头扫了一眼。
黑色封皮,白字排版,格式一贯的欧洲式简洁。
第一页列着今日选手的名字。
他往下翻到第一位的节目时间表。
那位华裔选手的曲目是:
1。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
2。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钟
3。肖邦《谐谑曲》Op。31
4。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2号
5。李斯特《但丁读后感》
总时长约四十分钟,
排得紧,几乎没有休息段落。
江临舟心里简单做了个判断:
这是非常典型的“李斯特比赛型节目”。
亮点明确、技术密度高,
从浪漫性到炫技性再到大篇幅作品全部覆盖。
完全是冲着评委的审美喜好去的。
他不是在批评,
只是单纯地理解:
这种曲目配置,在第一轮非常稳。
第一位选手坐在琴前的姿态带着某种受过严格训练的端正。他微微抬手,呼吸一落,第一声便响了。
《爱之梦》第三首的开头是一种被拉开的柔和光线
而他弹出来的开头,不是柔,而是极其精确的薄。
每一个音像是刻过边的玻璃片,干净、锋利,落下时几乎不带空气。
这样的处理让浪漫派的柔线条变成了一种极度克制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