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渐渐收束。江临舟没有被打断,他的双手依旧停在琴键上,像是屏住一口气。
忽然,手指骤然落下。
第三乐章的主?旋律如箭般射出,清脆、明快,却带着锋利的棱角。节奏一开始就极为坚决,右手轻快的旋律带着跳跃感,左手的伴奏则紧密稳固,像在大地上打出的鼓点。
观众们猝不及防。刚才还沉浸在第二乐章的柔和低语里,此刻却被猛地拉回到紧张与燃烧之中。有人心口一震,下意识坐直了身体。年轻学生的眼睛再次瞪大:这对比,几乎让人不敢眨眼。
江临舟的触键灵活,腕关节保持高度自由,使得旋律像一连串清晰的火花,不带任何模糊。速度虽然快,却没有急躁,节拍稳稳压住,旋律线条干净明朗。
评委席有人轻轻点头,低声呢喃:“有火,却不乱。”这短短几句,已足够说明他们对少年的掌控力心生认可。
音乐不断推进,第一主题带着少年的锐气,像一般风吹开前方的路。熟悉的《悲怆》在他手下,不再只是教科书般的范式,而是一股真正鲜活的力量。
全场的目光,再一次被牢牢吸引。
旋律一路飞驰,江临舟的手指在黑白键上交替闪烁,带出一串串清晰的音符。那不是单纯的速度炫技,而是有呼吸,有起伏的音流,像是把一段叙事直接刻进了乐章。
观众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他们印象里”常规的《悲怆》”。
年轻的学生原本只想看他如何稳住技术,却很快察觉每一个段落里,都透出一种情绪的递进:有张力的追逐,有短暂的停顿,有再次燃起的冲撞。旋律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像在讲述一段完整的旅程。
年长的观众心口微微一震。他们听过太多标准化的版本,往往只剩结构与音色的对比,而此刻却忽然觉得:这个少年的演奏,竟让熟悉的乐句像是有了血肉,带着故事感往前推。
评委席上,几位目光相互交汇。有人低声道:“这孩子。。。。。。在讲自己的东西。”语气里既有惊讶,也有一丝按捺不住的赞许。
乐章在高速的琶音与和弦里层层递进,节奏被压得紧而不乱。江临舟的肩背依旧沉稳,可指尖的每一次触键,却像是用力地刻下一句句语言。故事在音乐里展开,既是贝多芬的,也是他自己的。
全场观众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他们没想到,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能在这样熟悉的曲目里,演绎出如此鲜明的叙事感。
这是他们意料之外的《悲怆》。
音乐飞驰而过,江临舟的神情逐渐安静下来。
第三乐章的音符,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呼吸,早已深深刻在指尖。此刻的他不需要再思考结构,也不必刻意安排技巧。
手指自然而然地找到位置,身体在无意识中与琴键呼应。
他仿佛被整个乐章包裹。旋律并不是从谱面上流出,而是从心底涌起,再借琴键说出。强烈的段落像是胸口蓄积已久的力量,轻快的旋律则像呼吸间忽然闪过的一丝光亮。熟悉的乐句在他手下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顺
势而为的倾泻。
观众能感觉到,他已经不在“演”给谁看,而是全然沉浸在音乐自身。
评委席的目光逐渐凝固。有人笔尖停在纸上,久久没有落下。有人心里暗暗一颤:这不是单纯的少年炫技,而是完全融入在作品里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