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属于任何语法,却能被心跳识别。
>愿你们在未来的黑暗中,依然记得如何彼此照亮。”
这段旋律随即被译成音符,通过网络传遍全球。
人们发现,只要两人以上共同哼唱,周围的共鸣器便会自发调谐,释放出温暖的微光。医院里,病人听着它入睡;监狱中,囚犯抱着它流泪;战场上,士兵放下枪,跟着节奏轻轻拍手。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语言的终点不是争吵,而是和声。
……
三年后。
一座新建的学堂矗立在昔日荒原之上,名为“聆园”。
校园中央没有雕像,只有一棵由万千铃片拼接而成的金属树,风吹即响,声如絮语。学生们不上语文课,而是每天花两个时辰练习“诚实表达”??不是辩论,不是写作,而是面对面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哪怕羞耻、矛盾、甚至自我否定。
园长是个少年,已长成青年,右掌依旧残缺,却能在黑板上写出最美的字。他养着一条老狗,每日清晨都会带它绕树三圈,然后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同一句话:
>“今天,你想说什么?没关系,我会听。”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间简陋的木屋静静伫立于山巅。
屋前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修心铃坊?分号”。
门常开着,无人看守。桌上放着几枚待修的铃,墙上贴满泛黄画纸,全是不同人笔迹写下的句子:
>“我后悔了。”
>“我嫉妒你。”
>“我撑不下去了。”
>“但我还想试试。”
屋内床上,躺着一名女子。
她双眼紧闭,呼吸微弱,胸前的原型铃早已干涸,表面覆盖一层晶莹霜花。她的意识似乎游离于现实之外,偶尔嘴唇轻动,像是在与谁对话。
某夜,月光明亮。
铃忽然轻响一瞬。
她睁开眼,极缓地抬起手,指向窗外。
远方天际,一颗新星悄然亮起,脉动如心跳。
她嘴角微扬,低声呢喃:
>“原来……你也一直在听啊。”
然后,她合上眼,再未醒来。
次日清晨,整座山上的铃自发齐鸣,持续整整一刻钟。
据气象局记录,当日并无风。
而在那天出生的所有婴儿,第一声啼哭后,竟都安静地睁着眼睛笑了??仿佛刚从一场漫长的旅程归来,终于找到了可以说话的世界。
春雷滚滚,万物复苏。
铃声不止,言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