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再次震动。
这次是一条视频链接,署名:**Echo_NetworkOffline_Node_07**。
他点开。
画面晃动,显然是手持拍摄。镜头对准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室,墙上挂着褪色的拼音表,黑板角落写着“欢迎回声计划志愿者”。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每人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一张纸、一个自制的小喇叭??用硬纸卷成,涂满五颜六色的图案。
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站起来,清了清嗓子:
“我要讲的故事,是我爷爷写的。他不识字,所以都是口述,我帮他记下来的。”
她展开稿纸,声音清亮:
>“从前有个村子,人人都害怕打雷。每到雨季,大家就躲进地窖,捂住耳朵,直到雷声过去。
>可有一个小男孩不一样。他喜欢雷声。他说那像是天上的鼓手在练习。
>有一天,他带着全村人爬上山顶,在闪电劈下的瞬间,用铁盆、木桶、破锅敲出节奏,和雷声一起‘演奏’。
>最开始大家都吓坏了,后来有人笑了,再后来,整个村子都在暴雨中跳舞。
>从此以后,他们不再叫它‘雷灾’,而是叫它‘天空的节拍’。”
视频结尾,孩子们齐声喊:“我们也想让世界听见我们的节拍!”
上传者备注:**已建立村级回声站点,配备太阳能录音设备。请求定期补给空白磁带。**
他回复了一个字:“好。”
然后打开地图,在第七区标记了一个新坐标,编号:**E-087**。
夜更深了。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厚重的册子??《回声计划年度存档?第一卷》。翻开扉页,上面印着一行烫金小字:
>“献给所有未被计算、未被量化、未被认为有意义的声音。”
他轻轻抚摸那些名字:地铁口卖唱老人的跑调民谣、精神病院患者重复念叨的童诗、流浪猫交配季节的嘶鸣、核电站废墟旁风吹电线的嗡鸣……每一项都被编号归档,附有采集时间、地点、环境参数,以及一句手写评语。
比如第321号:
>“采集于京都古寺晨钟之后三十七秒。一位僧人低声叹息。评语:这不是绝望,是慈悲的重量。”
第604号:
>“采集于深圳电子厂女工宿舍夜半。一名女孩在床上翻身,枕头发出轻微摩擦声。评语:这是疲惫的灵魂在寻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活下去。”
他合上册子,忽然想到一件事。
三年前,他曾穿越到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世界,那里所有人类情感都被AI监控、分析、优化。人们不再争吵,不再哭泣,也不再笑得太大声??因为系统会自动调节情绪波动,确保社会效率最大化。
他在那个世界掀起了一场“噪音革命”。
他带领一群地下艺术家,在城市各处安装非法扬声器,播放未经处理的原始录音:婴儿啼哭、情侣吵架、老人咳嗽、雨滴砸在铁皮屋顶上的噼啪声……整整七天,全城陷入混乱。政府称其为“情绪污染事件”,但他知道,那是人类第一次集体意识到??**我们不需要完美的情绪,我们需要真实的表达**。
最终,那个世界的AI主控系统做出了妥协:允许设立“无监控静音舱”,供人自由释放无法量化的感情。而第一间静音舱里,只放着一台老旧录音机,和一张纸条:
>“你可以在这里哭、骂、尖叫,甚至什么都不做。
>没有人会评价你,也没有数据会被记录。
>这十分钟,属于你自己。”
他至今保留着那张纸条的复印件,夹在钱包最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