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问问,能不能把自己的声音也录下来,送到可可托海?哪怕没人听,也算完成了一场迟到的告别。”
老周听着,熄了烟,轻声道:“咱们得去一趟可可托海。”
小宇望着前方蜿蜒入云的山路,点头:“不止可可托海。
青海的玛多,云南的独龙江,西藏的普兰……所有被遗忘的角落,我们都该走一遍。”
话音未落,天空骤然飘起雪花。
纷纷扬扬,覆盖大地,仿佛天地也在为这些即将被唤醒的声音铺就一条洁白的道路。
几天后,他们回到乌鲁木齐。
国家档案馆的技术团队已完成首批两万段录音的数字化修复工作,并构建起“生命回音”
元数据索引系统。
每一则录音都被赋予唯一ID,关联地理位置、年代背景、语言类型、情绪标签及后续追踪状态。
更重要的是,系统首次实现了AI辅助语义识别功能,能够自动提取关键词如“妈妈”
“对不起”
“我想你”
“我没哭”
,并生成情感热力图。
当晚,小宇受邀参加一场内部研讨会。
教育部、卫健委、中国心理学会代表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将“生命回音计划”
升级为国家级心理健康干预工程。
一位心理学专家提出疑问:“我们是否过度强调倾诉的价值?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愿开口,难道就意味着他们不健康吗?”
小宇起身回答:“我们从不强迫任何人说话。
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表达者’,而是确保每一个想说话的人,都有地方、有人、有方式被听见。
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我们要做的,是尊重沉默,同时为打破沉默提供可能。”
会场响起掌声。
散会后,林昭宁递给他一份文件:中央文明办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心灵灯塔行动”
,拟在全国建设一千座标准化倾听中心,配备专业志愿者队伍,经费由财政专项支持。
文件末尾附有一行手写字: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
>而在于能否俯身听见一个孩子的啜泣。”
小宇一夜未眠。
凌晨三点,他独自驾车来到乌市郊外一片空旷草地。
这里曾是老周年轻时常去的露营地,远离城市光污染,星空清晰可见。
他支起便携音响,播放最新剪辑的《帕米尔回声》合辑。
音乐流淌而出,艾山江的声音率先响起:
>“阿爸,我现在也会背这句话了:‘守在这里的人,不是不怕,是知道该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