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是儿子,我是‘代替哥哥活着的人’。
>可我不想代替任何人。
>我只想当我自己。
>但我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落款是一串数字:20070415。
生日?忌日?小宇将这串数字输入亲属关联模型,系统迟疑片刻,竟真的拉出一条尘封档案??
2007年4月15日,江城第三医院,一名叫**陈昭阳**的十五岁少年因地震引发的建筑坍塌重伤不治。
主治医生,正是当年尚未改名的**陈默**。
小宇的手指僵住了。
陈昭阳……和陈默,只差一个字。
他翻看后续记录:少年死后,父母拒绝迁坟,坚持每年清明为他办“生日宴”
,摆碗筷,点蜡烛,唱生日歌。
而他们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写信人,名叫**陈昭明**,比哥哥小两岁,自幼被要求背诵哥哥日记、模仿哥哥笔迹、甚至穿上哥哥的衣服去参加家长会。
一场以爱为名的囚禁。
一场无人察觉的谋杀。
小宇忽然明白为什么这封信能与陈默产生脑波共振??不是血缘,而是**替代者的宿命**。
他们都曾活在亡者的阴影下,背负不属于自己的名字,扮演一个早已消逝的角色。
陈默被困在地震废墟里的不只是身体,还有那个“本该救下所有人”
的医生身份;而陈昭明,则被困在兄长的影子里,成了家族悲伤的容器。
他抓起外套冲出门时,天正下着细雨。
地铁、高铁、公交换乘,六小时后他站在江城老城区一栋斑驳的居民楼下。
楼道灯坏了,墙皮剥落处露出几十年前的儿童涂鸦。
他一步步走上五楼,按响门铃。
开门的是个瘦弱男孩,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眼神像受惊的小动物。
他穿着一件明显不合身的校服,袖口磨得起毛,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徽章,上面印着“江城一中2007届优秀学生代表”
??那是他哥哥的名字。
“你……是谁?”
男孩声音很轻,几乎被雨声吞没。
“我叫小宇。”
他举起手中的红绳钢笔,“我来取一封信。”
男孩怔住。
“你知道心语邮局吗?”
小宇问。
对方缓缓摇头,却又在下一秒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我……写过很多次。
但从没寄出去过。”
小宇接过信,展开。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同一句话,和那位老教授一样:
>“我是我。
我是我。
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