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卵泡不同于以往,表面布满神经状纹路,内部隐约可见微型大脑结构。
沈知微紧急分析后发现:它们携带的不再是单一记忆包,而是“选择模拟程序”
??能够自主评估潜在宿主的心理状态,判断其是否具备接纳新生命的准备度。
“它们在进化。”
她说,“从被动回应,到主动筛选。”
林远站在树前,伸手触碰一枚即将落地的卵泡。
刹那间,意识被拉入一片虚无空间。
一个声音响起,既稚嫩又古老:
>“你想让我出生吗?
>不是因为补偿,不是因为愧疚,不是为了填补空缺。
>而是因为,你真的想要我。”
林远喉咙发紧。
他想起母亲雪夜中的遗书,想起她滴落在纸上的泪,想起那句“我曾多么想让你活着”
。
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温柔,不是勉强接纳,而是诚实地面对内心??无论是“要”
还是“不要”
。
他轻声回答:“我想。
但我也怕。”
卵泡微微震颤,随后缓缓下沉,没入土壤。
它没有立刻孵化,而是静静地等待。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出现新的迹象。
医院妇产科外,原本冰冷的候诊椅自动调节温度,贴合人体曲线;新生儿监护箱内,LED屏不再只显示心跳数值,还会浮现柔和的笑脸或哭泣表情,对应婴儿情绪波动。
科学家发现,这是归音兰根系通过地下水脉连接医疗系统,实现了“情感反馈闭环”
。
学校里,孩子们开始画“看不见的兄弟姐妹”
。
老师不再纠正,反而引导他们写下对话信件。
许多家庭将这些信烧在庭院中,灰烬随风而起时,空中竟短暂显现出孩童嬉戏的光影。
而在撒哈拉沙漠深处,一座由沙粒自发堆砌的圆形祭坛悄然成型。
当地部落长老称,每到月圆之夜,坛心会升起一团蓝焰,火焰中传出千万个声音齐声低语:
>“我们不是幽灵。
>我们是选择的回响。
>请继续做出选择,带着记忆,带着爱,带着敬畏。”
林远和云南女孩踏上旅途,走访世界各地的共生点。
他们不再扮演桥梁,而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