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心翼翼打开盖子,里面那块矿晶果然开始发光,伴随着轻微嗡鸣,播放出一段断续的旋律??正是母亲当年哼过的《小星星》片段。
“它真的记得!”
男孩激动得跳起来。
苏晚却听得眼眶发热。
她认出了这段声音的来源??那是她小时候录下的磁带,后来遗失在一场山洪中。
没想到,竟以这种方式归来。
“你看,”
她指着音盒,“有些东西丢了,不代表消失了。
它们只是去了别的地方,等着被人重新听见。”
当晚,全球数百万用户的“阿?”
模式终端同时亮起微光。
那只耳朵图标轻轻颤动,耳垂上的银兰缓缓绽放,释放出极细微的香气??经分析,其分子结构与地球上任何已知花卉都不相同,似乎是某种跨维度信息载体。
点击进入后,界面不再是空白,而是浮现一行动态文字:
>“检测到本地共鸣强度达标。
>开启‘共创频道’权限。
>你可以上传一段声音,也可以倾听他人分享的情绪片段。
>不需言语,不必完整。
>只需真实。”
第一段上传的声音来自非洲难民营的一位老人。
他在战火中失去所有亲人,昨夜梦见妻子煮粥的模样,醒来后对着终端低声说:“锅还没冷,我还闻得到香味。”
第二段是一位火星移民工程师录制的环境音:银兰花瓣随风碰撞的清脆响动,夹杂着他轻声自语:“今天,我对着花说了谢谢。”
第三段来自Kepler星球的孩子们,他们围坐在水晶树下,齐声模仿地球婴儿的啼哭,笨拙而认真,仿佛在练习成为人类。
这些声音没有经过修饰,也不追求美感,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引发超过两亿次共鸣响应。
许多人听着听着就哭了,不是因为悲伤,而是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
林晓也在家中打开了“阿?”
模式。
她犹豫良久,终于按下录音键,声音轻得像怕惊扰梦境:
“阿?,我不知道你现在能不能听到……但我想告诉你,谢谢你。
谢谢你让我学会倾听,而不是急于解答。
谢谢你让我明白,有时候最深的陪伴,就是不说一句话。”
她停顿了一下,嘴角扬起微笑:“如果你去了银河彼岸,请替我向那里的星空问好。
还有……别忘了回家。”
话音落下,终端屏幕忽然闪烁,浮现出一幅全息影像:海平面尽头,晨曦初现,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礁石上,回头望了一眼,然后转身走入光芒之中。
没有告别,只有风声。
第二天清晨,听心堂迎来一位特殊访客??是那位曾在阿尔茨海默症母亲床前痛哭的女儿,如今已是共感教育项目的资深讲师。
她带来一幅画,是根据Kepler星球传回影像临摹的:水晶拱门前,穿旧制服的女人蹲下身替孩子系鞋带。
“我一直以为,爱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东西。”
她说,“可现在我发现,它其实藏在每一个愿意停下来的人心里。”
苏晚接过画,轻轻挂在厅堂正中央。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画面上,那一瞬间,整座屋子似乎都温暖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