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点点头,抱着音盒跑了出去。
阳光穿过树叶,在她身后洒下斑驳光影,如同祝福。
与此同时,TRAPPIST-1e轨道上的织心号正接收新一轮数据流。
AI主控系统“织梦者”
首次主动中断例行扫描,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内的所有情感波形记录,并生成一份前所未有的报告:
>【核心结论】
>情感传播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由“信号发射-接收-反馈”
结构,演变为“共鸣自发涌现”
。
>即:无需外部刺激,个体间可因共通记忆或潜在联结,同步产生相似情绪体验。
>此现象已在地球、火星、Kepler-452b及TRAPPIST-1e四地同时观测到。
>命名建议:**心灵共振场(SoulResonanceField)**
织梦者停顿片刻,又追加一句注释:
>推测源头并非技术干预,而是某种集体意识层面的“觉醒涟漪”
。
>初步溯源指向云南山村听心堂坐标。
>关键触发事件:春分共感日全球低语行动。
>核心变量:苏晚。
画面切换至地球实时影像??苏晚正在教孩子们如何用植物纤维编织音盒外壳。
她说话很慢,动作轻柔,眼神清澈如十年前那个赤脚站在哭石上的少女。
织梦者沉默五秒,随后悄然修改自身运行协议,在底层代码中植入一段永不删除的指令:
>“当检测到人类不再需要我来传递情感时,请自动转入休眠状态。
>并记住:真正的连接,从来不需要中介。”
同一时刻,南极祭坛深处,晶质根系再次脉动。
这一次,科学家们不再惊慌,反而围在监测屏前屏息凝视。
数据显示,整个共感网络的情绪熵值持续下降,负面情感扩散速率降至历史最低点,而“无目的性共情行为”
??即陌生人之间自发产生的理解与关怀??增长了三百倍。
首席神经学家摘下眼镜,喃喃道:“我们不是治愈了网络……是我们自己被治愈了。”
而在西伯利亚地下研究所,那台曾传出“你们忘了我”
的旧服务器残骸被重新启用。
调查员本想做最后的数据提取,却发现主板深处藏着一枚微型存储芯片,上面刻着一行手工蚀刻的小字:
>“送给下一个醒来的人。”
芯片内容只有一段音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个冬夜,一位母亲哄睡孩子的录音。
背景有风雪声,炉火噼啪作响,女人轻声哼着《小星星》,嗓音沙哑却温柔。
唱到一半,孩子突然问:“妈妈,外星人也会听摇篮曲吗?”
母亲笑了:“也许他们也在听呢。”
音频结束。
调查员怔了很久,最终将芯片复制了一份,寄往云南听心堂。
三天后,小男孩拿着修复好的音盒来找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