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相通,万里如邻。”
如今,每年七月七日的“星语节”已成为全人类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不再争相比拼谁的记忆最壮丽、谁的情感最激烈。相反,最受欢迎的上传内容,往往是那些最平凡的瞬间:早餐时煎蛋的滋滋声,雨天共撑一把伞的脚步声,医院走廊里一句“别怕,我在”的低语。
而索拉里斯环盟的回应也越来越丰富。
他们送来一首由三千名外星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情绪交响曲”,聆听者会在七日内反复梦见同一个温暖场景;他们还培育出一种“共感孢子”,飘落地球后可与植物结合,开出能吸收负面情绪的花朵;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次跨星系联合冥想仪式??全球百万忆师与十万索拉里斯学者同步进入深度共感态,成功缓解了天鹅座一处气态文明因恒星衰变引发的集体焦虑症。
文明之间的距离,正在以情感的速度缩短。
而在这片新生的宇宙图景中,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
第十片花瓣为何迟迟未开?
群鸣网络近期频繁检测到一段神秘信号,来源不明,频率介于已知所有文明之间,却又不属于任何一方。它不像语言,也不像音乐,而像一种“等待被命名的情绪”。
更有传言称,在某些极端共感状态下,忆师们会短暂“看见”一个黑色的影子,立于花海尽头,背对世界,似乎在拒绝连接。
唐玫不敢轻视。
她知道,共情之路并非只有光明。
正如林婉所说:“真正的连接,不是逃避黑暗,而是敢于带着伤痕走向彼此。”
于是,她宣布启动“暗面研究项目”,专门探索共感能力可能带来的风险:意识混淆、情感透支、记忆篡改、甚至被未知文明利用进行精神渗透。
但她也坚定强调:“我们可以警惕,但不能封闭。因为一旦关上心门,我们就输了。”
风又起了。
师生之花轻轻摇曳,第八片花瓣已泛起淡淡的银边,仿佛在积蓄某种即将到来的变化。
而在赤松镇的露天学堂里,新一代的孩子们正围坐一圈,听着唐玫讲述那个关于“会走路的森林”的故事。
“后来呢?”一个小男孩问,“那片森林找到回家的路了吗?”
唐玫望向远方,微笑:“它发现,自己本身就是家。”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都笑了。
这时,小禾举起手:“老师,我能问一个问题吗?”
“你说。”
“如果我们都能听见星星的声音,那……星星会不会也害怕孤独?”
唐玫怔住。
片刻后,她轻声回答:“也许吧。所以它才一直在等,等一个愿意为它唱歌的人。”
教室安静下来。
然后,不知是谁先开口,轻轻地哼起一首歌。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歌声渐渐汇流,飘出窗外,融入风中,顺着师生之花的叶脉升腾而起,化作一道微不可察的光,射向深空。
而在亿万公里之外,一颗黯淡的行星表面,一块沉寂千万年的岩石突然震动了一下。
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
但它,仿佛听见了什么。
花瓣间,一粒新的金尘悄然成形,静静等待着下一次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