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即连线当地负责人,对方声音颤抖:“有人切断线路,还往院子里扔了死猫……她们都很害怕,特别是刚来的那位孕妇,已经出现应激性宫缩。”
“启动B预案。”林舒迅速下令,“协调武警十分钟内抵达,同时通知nearest医院待命救护车。另外,把所有摄像头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备份。”
挂断后,她拨通娜仁托娅:“边境线附近最近有没有可疑车辆活动?这种恐吓手法太专业,不像个人行为。”
“我们在查。”娜仁托娅顿了顿,“但有个情况你得知道??上周妇联新任主任赴任途中遭遇车祸,幸好只是轻伤。事故车辆检测出人为刹车故障。”
林舒猛地站起身。这不是巧合。这是警告。
她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反家暴一线工作者人身安全保障的紧急提案》,附上近三年全球同类案件统计,并标注出国内防护空白地带。凌晨五点,她将其抄送中央政法委、国家监察委及国际妇女维权组织驻华办事处。
天亮时,她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梦里全是吴姐的声音:“别怕,舒舒,你看,星星都亮起来了。”
醒来已是上午九点。手机里有十几个未接来电,最晚一条来自央视导演:“《微光》剧本修改完成,主角结局不再是凯旋归来,而是站在法庭上,面对施害者家属的辱骂,她说:‘我不是来求你们原谅的,我是来证明正义可以迟到,但从不缺席。’你觉得怎么样?’”
她回了个“好”。
中午,她接到教育部通知:《家庭暴力早期识别手册》将增补儿童视角章节,由念初班级作为首批试读样本。她笑着答应,顺口问:“能让孩子们参与编写吗?比如收集他们的观察日记。”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这主意太棒了!我们就叫它‘孩子的眼睛’专栏吧。”
下午三点,小石头正式入住过渡安置中心。林舒亲自送他过去,临走前男孩忽然拉住她衣角:“林妈妈……我能……喊你一声妈吗?”
空气仿佛静止了一瞬。
她蹲下来,认真看他:“如果你觉得这样让你安心,那就喊吧。”
“妈……”声音很小,却像一道闪电劈开寒冬。
她紧紧抱住他,感受那具瘦弱身体微微发抖。“我在。”她说,“以后每年生日,我都陪你过。”
夜幕降临,城市再度披上灯火。林舒站在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窗口,望着楼下广场上一群孩子追逐嬉戏。念初拉着小石头的手,笨拙地教他踢毽子。春风拂面,带着泥土与新生的气息。
手机响起,是齐杰的消息:**“砖窑监控数据恢复完毕,发现一段隐藏录像??主犯曾多次与某省级人大代表密会,地点就在市妇联旧办公楼。”**
她盯着屏幕良久,最终回复:**“公开这段证据,附上时间戳和地理坐标。既然他们不怕黑暗,我们就让他们看看,萤火聚在一起,也能烧穿黑夜。”**
半小时后,微博热搜悄然出现话题:#谁在纵容暴力产业链#。配图是一张泛黄的日历截图,日期停在五年前吴姐去世那天,上面潦草写着一行字:“事成,分红到账。”
舆论如潮水般涌来。
她没有参与转发,只是打开录音功能,再次轻声说道:
“吴姐,今天有人记得你了。不只是我们几个,是千千万万人。你说过,一个人的死不该无声无息,要是能换来一点改变,也算值了。现在,他们在哭了,他们在查了,他们在怕了。而我们,还在走。”
“念初学会了牵别人的手,小石头喊我妈妈,张慧兰要读书了,陈强会写字了。就连那些曾经冷漠的人,也开始问:‘我能做什么?’”
“这条路确实很长,泥泞、荆棘、陷阱遍布。可你看,野花照样开了,星星照样亮了,孩子照样相信光了。”
“所以,请继续看着我吧。我不是为了胜利而走,是为了不让下一个我,再经历同样的黑夜。”
录音结束,她关掉手机,走到阳台上。远处,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挂着一串LED灯牌,拼出两个字:**“别怕”。**
那是“萤火联盟”志愿者自发组织的空中行动,专为今晚受困于家暴阴影中的人点亮希望。
她仰头望着那束光,久久未语。
风很大,吹乱了她的头发,也吹干了眼角的湿润。
她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案子、新的阻挠、新的眼泪。但她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伸手,就永远会有另一双手,在黑暗中回应。
而这,正是她继续前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