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发言算是比较通俗的,但是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从后面的文学史上面来看,写伤痕文学不一定能留名,但是写乡土文学的歷史地位明显高!
乡土文学始终是主流,这句话是变不了的,至少在这几千年的农业大国里面是这样的。当然乡土不仅仅说是农村,如果广泛一点,后面是些乡镇、城市也能归咎於人的『乡土”。
刚一落座,阿诚就探著脑袋瓜看过来。
“演讲的很好,准备过吗?”
“周编辑提前通知过了。”
剩余几人看了一眼附近的周燕如。
周燕如看向了阿诚和韩少功,问道:“阿诚同志,韩同志,有兴趣给《北平文学》供稿吗?”
李有思无语,这么重要的场合说这种扫兴话。
现在的阿诚刚刚成名,倒是很乐意:“我有一部作品在构思了,如果您需要的话,过几天拿给您。”
阿诚的三部作品都是这两年写下来的,后世写过一些短篇散文,但是都没有这三部作品优秀。
不过能写出来这三王又是多少作家的一辈子。
韩少功说道:“过几天我回湖南了,寄给您。”
颁奖仪式结束,最先离开的后排的记者,他们跑出去准备撰写一个大新闻。
张光年和刘白羽朝著李有思走了过来:“张老,首长。”
刘白羽又把作协的其他几位主席稍微给李有思介绍了一下:
“丁玲,你应该听过,周扬我们文联主席这位就是王蒙了。然后才颇为骄傲的说,这是我们总政的创作员!”
“我早听过了,你不用再重复了。”张光年吐槽了一句。
李有思看过去,王蒙在杂誌社见过,丁玲、张光年还没说过话李有思相继打了一个招呼。
下午,作协开了一个座谈会,这是每一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都会进行的。
会议上面,丁玲提出来:“阿诚的《棋王》,李有思的《落叶归根》以及韩少功的《爸爸爸》
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三人的作品都获得了广泛欢迎和热烈討论。”
丁玲和王蒙在前几个月给李有思的《落叶归根》写过文学评论,两人在文学评论界也有些影响力。
都是好评,所以李有思对於两位老领导很待见不过作协的其他几位成员发表过恶评一一谁送过礼不太清楚了,但是谁没送过李有思记得一清二楚啊!
他倒是没有第一时间发作,毕竟现在没必要。
会议说得內容都是那一套,三人都是跟著点头称是就行。
会议结束,巴金招招手,把李有思喊了过去,巴金说道:“新作品我看了,《追风箏的人》会在这个月月底就在《收穫》上面发表。为啥不写寻根文学了?”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些奖很多时候,都是这些青年一代人能够和老作家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韩少功和阿诚见到巴金之后,微微鞠躬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