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中国来说,这样的身价,虽然不算凤毛麟角的存在,毕竟就算是江西的那位佛凳雕刻工人张国喜,在1985年就挣得了三千万美元的身价,但即便如此,他也绝对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人了。
如果在四月初的时候,他有这份资金在手,完全可以提前布局,硬抗万国证券的封杀了。
甚至身价能翻好几倍,摘得中国首富的称號也不为过。
但现在嘛,还差得远,至少跟港澳那些人相比,根本不够看,甚至连入局的资格都没有。
等一切手续办理完成,林书平便怀揣上亿的大额存单返回京城,在张和生的见证下,林书平在酒店宴请了各地贸公司代表,並当场结算了第三批货的费用,合计三千万元整。
而看著手里剩下的一个亿,林书平没有过多犹豫,在饭桌前就直接跟张和生低声摊牌道:“张叔,我过段时间计划去香港投资,所以需要一定的外匯额度,您看能不能帮忙跟外匯局那边沟通一下。
张和生放下筷子,沉吟道:“你需要多少额度?”
林书平道:“有多少要多少。”
“说个具体数,你预期兑换多少?”
“我计划是一千万美圆。”
“一千万美圆,以现在的匯率来算,大概就是三千七百万人民幣。”
张和生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说道:“你拿这笔钱要去做什么?”
“创业,投资。”
林书平早已想好说辞,他侧过身,招呼龙一,把公文包拿来,然后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明报》递给张和生:“张叔,我在香港那边,也算小有名气,你看,这就是我写的小说,名叫《明朝那些事儿》,刊登在香港最大的报纸上。除此之外,这部小说也已经出版成册,目前在香港卖的很好,我不是自夸,香港那边出版业的朋友,现在都称呼我为文坛新人王,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很畅销。”
张和生接过报纸,顺著林书平的指引,看到了《明报》,也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
其实林书平在香港写小说这件事,张和生早已心知肚明,可如今林书平直接给自己扣上了一个“香港文坛新人王”的称號,这直接让张和生整不会了。
看来情报收集的有些不太详细,但他也属实没想到,香港同胞竟然喜欢看枯燥的中国史。
“我在香港写书,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也算是为97年香港回归做努力。”
林书平笑道:“如今大多数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歷史了解很少,通过观看《明朝那些事儿》,会让他们对中国歷史感兴趣,有助於提高身份认同感。””
张和生面色古怪,他看了一会报纸后,便合上了,但並没有还给林书平:“你的初心很好,港岛离开祖国这么一百多年,跟大陆离心离德也很正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可能,所以伟人才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如今你在香港书写中国文化,而且竟然传播有效,也的確算是立功了这么说,你是想在香港创建一家出版社?”
“那倒不是。”
林书平摇头道:“我个人写书是爱好,也终究精力有限,做不到每周每日里连载更新,但只要我的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准备成立一家影视公司,由我来撰写剧本,拍成电影,藉此来传播中华文化。”
张和生有些听呆,这是他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相比较港台乃至国外的电影拍摄热潮,国內虽然也有製作电影,但大多数都由国家电影製片厂出资製作,私人製作不是没有,但寥寥无几,而且很多都不能上映。
张和生也是没想到,林书平竟然想要在香港实行弯道超车。
但很快他就回过神来,眉道:“这件事可没你想像中那么容易办到,首先香港不是大陆,那里的人文环境跟国內大相逕庭,最重要的是香港的社会环境目前是一个烂摊子,尤其娱乐行业,据我所知,那里恶势力堪称横行霸道,就算我要帮你,但放到香港,也根本发挥不出作用。”
林书平笑道:“资本社会都是以利益为最,张叔您放心,我在香港自有一套生存办法张和生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向上反应反应,如果有消息,我再联繫你,但当务之急,你首先要做的是保证第四趟货物的交接,一定不要有任何闪失。”
林书平立即道:“这是自然,如果有失误,一切损失都由我个人承担。”
现在他腰包鼓了,说话也硬气了许多,这点“仁瓜俩枣”他还不至於赔付不起。
喉,有点飘了。
酒足饭饱后,林书平便在燕京静等龙三龙四从黑河传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