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七三章 逼我出绝招是吧(第2页)

第三七三章 逼我出绝招是吧(第2页)

彭咏眼眶一热,跪地抱住母亲双膝:“娘,儿子不怕苦,也不怕难。只是……这世道,好像并不欢迎真正想做事的人。”

母亲抚摸着他头顶,柔声道:“那你更要挺住。越是风雨,越要扎根。你读那么多圣贤书,不就是为了明白是非、守住本心吗?”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

翌日,彭咏召集阳江社诸生齐聚彭家祠堂,焚香告祖。他身穿蓝衫,手持朱笔,在黄纸上郑重写下一行字:“誓守清节,不负斯文。”随后亲手贴于祠堂正壁,并对众人道:“自今日起,我彭咏立此誓言:无论身处何境,绝不趋炎附势,不结党营私,不以文才谋私利,不因荣辱改初心。若有违此誓,天地共弃,功名即废!”

众同窗闻言,无不肃然动容。雷俊抹了把眼角,大声道:“好!小师兄带头,咱们阳江社上下,也都跟着立誓!”

于是人人焚香盟誓,声震屋瓦。

数日后,彭咏开始闭门谢客,专心温习经义,准备北上应试。严嵩在京中关系渐通,已托人打点沿途驿站文书,并联系了几位川籍在京官员,约定若彭咏抵京,可暂居会馆,免受盘剥。同时,他也传来消息:今岁会试确有严党意图操控之嫌,但仍有正直大臣暗中抵制,力争公正取士。关键在于,考生自身必须文章过硬,且行事谨慎,方能在夹缝中脱颖而出。

彭咏每日黎明即起,诵读《周易》《礼记》,午后研习策论格式,晚间则练习楷书小字,务求笔画工整、无懈可击。他还特地请苏录模拟考官提问,反复演练应对辞令,力求言语得体、不露锋芒又不失风骨。

腊月初八,天降瑞雪,彭家门前积雪盈尺。彭咏冒雪步行至阳江书院,亲自向山长杨用修辞行。老先生拄杖相迎,见他踏雪而来,蓝衫染霜,玉带映光,不禁老泪纵横:“吾道不孤矣!盈之,你去吧。记住,宁可落第十次,不可失节一次。”

彭咏伏地叩首,三拜而去。

离泸之日,全城震动。周知府亲赐“赴京应试”金匾一面,悬于彭家门楣;唐知县率属吏送至城外十里亭,赠诗一首:“锦水东流去,夔门万仞开。孤帆随雁起,直上凤凰台。”百姓夹道相送,孩童高唱《鹿鸣》之诗,妇人焚香祝祷,老人含泪拱手。

彭咏登舟之际,回首望城,只见青山如黛,江雾弥漫,泸州城楼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恍如梦境。

船上,严嵩早已等候多时。两人对坐舱中,望着滚滚江水东去,久久无言。

良久,彭咏开口:“维中兄,你说……我们真的能改变这个世道吗?”

严嵩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淡淡道:“不能改变世道,至少不要被世道改变。我们读书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

船行七日,抵重庆府。换乘大船溯长江而上,经夔州、巫峡,穿越险滩无数。一路风餐露宿,幸得严嵩经验丰富,凡事预先安排妥当,未曾遭遇劫盗或延误。

正月初六,船至襄阳。二人登岸休整,入住当地会馆。当夜,忽有差役叩门,送来一封紧急文书??竟是张布政使亲笔密函!

拆开一看,内容令人骇然:

“闻京中有御史弹劾李提学徇私舞弊,指你乡试第二场策论‘暗讽时政,影射当朝’,拟请革去功名,追查代笔之人。幸赖老夫与刑部某侍郎交厚,暂将此事压下。然风声已起,你务必速速进京,抢在春闱之前面圣自辩,否则迟则生变!另,切记勿信途中任何自称‘朝中故旧’者,恐为奸人设局诱捕。珍重再珍重!”

彭咏读毕,双手颤抖,几乎握不住信纸。

严嵩看完,面色铁青:“这是冲着你来的杀招!他们不敢直接否定考试结果,便从文章内容入手,妄图以‘谤讪朝廷’罪名将你拿下。一旦定罪,不只是功名尽毁,只怕还要牵连家人!”

彭咏咬牙道:“我那篇策论,不过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语,结合近年川中赋税过重、小民困苦而言治国之道,何来影射?分明是断章取义,罗织罪名!”

“这就是他们的手段。”严嵩冷冷道,“文字狱一起,黑白颠倒。你越是才华出众,越容易被人视为威胁。现在唯一的生机,就是赶在弹章正式上奏前抵达京城,通过会试展示实力,赢得舆论支持。届时若再有人诬陷,便是公然与天下士林为敌。”

二人连夜商议,决定不再耽搁,次日即启程北上,日夜兼程,争取二月初一前抵达京师。

此后一路,愈发艰险。过南阳时遇暴风雪,道路封阻三日;渡黄河时船几倾覆,险些葬身冰河;至河北境内,又有匪徒假扮驿卒试图拦路搜查,幸被严嵩识破,机智脱身。

终于,二月初十,残雪未消,彭咏与严嵩风尘仆仆踏入北京城。

崇文门外,朝阳初升,万寿寺钟声悠悠响起。远处紫禁城金瓦熠熠,巍峨壮丽。

彭咏站在城楼下,仰望皇城,胸中热血奔涌。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此刻才真正开始。

而他手中这支笔,将是唯一武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